摘要:
近年来,结核病在我国呈逐渐上升趋势,2017年的发病率为(150~400)/10万,新发病例数由2016年的全球第3名上升至2017年的第2名 [1].抗结核药物在结核病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不良反应尤其是肝脏损伤不容忽视,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在缺乏组织学检查依据的情况下,血液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间接胆红素为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联合升高,且其中一项为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 [2].其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us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是结核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研究发现结核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ATB-DILI有着一定的关系 [3].通过对抗结核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的分析,可以了解是否能够通过检测相关基因预测可能发生的肝损伤,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抗结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