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科研网厅
|
登录
|
帮助
首页
专家学者
组织机构
高影响力文章
科研成果
期刊论文
授权专利
指南共识
国家行业标准
图书专著
临床试验注册
成果奖励
社会组织任职
课题项目
统计分析
成果统计
成果分析
知识图谱
标题
作者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关键词
文摘
刊名
ISSN
WOS号
PMID
DOI
检索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血浆乙醛脱氢酶2活性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13
|
导出
|
链接全文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期刊
文章类型:
作者:
任亚莉[1]
*
;
机构:
[1]河北大学临床医学院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出处: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44):65.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15.44.053
ISSN:
1671-3141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血浆乙醛脱氢酶2
水平的变化
临床意义
摘要: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在临床上的诊断方法极为重要,但目前常见的诊断手段往往无法较好的对于患者实施诊断[1]。在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分析了血浆乙醛脱氢酶2活性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意义。而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目前在实际的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诊断过程中,对于患者的乙醛脱氢酶2活性水平进行分析就显得极为重要。
语种:
中文
第一作者:
任亚莉
第一作者机构:
[1]河北大学临床医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任亚莉.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血浆乙醛脱氢酶2活性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44):65.
相关文献
[1]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P-selectin和IL-8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急性白血病患者乳酸脱氢酶和alpha-羟丁酸脱氢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3]复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β2微球蛋白及白介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白介素-18、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alpha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5]运动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6]血清尿酸测定与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意义
[7]北京地区人群血尿酸、血脂水平调查及其20年间水平的变化分析
[8]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9]DEK蛋白在宫颈癌病因学中的临床意义
[10]MDT模式在儿科临床教学应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