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基于ct特征与影像组学预测高危胃肠间质瘤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继发耐药的价值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机构: [1]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CT磁共振科 [2]河北大学附属医院CT磁共振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伊马替尼 继发耐药 影像组学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术前CT特征及影像组学建立的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继发耐药预测模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搜集完整切除术后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92例高危GIST患者,采用分层抽样法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64)和测试集(n=28)。根据随访结果,训练集中继发耐药13例,非耐药51例;测试集中继发耐药6例,非耐药22例。同期搜集12例高危GIST患者作为外部验证集,继发耐药2例,非耐药10例。基于训练集数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及CT特征建立临床模型。使用深睿医疗多模态科研平台及RyRadiomics平台提取静脉期CT影像组学特征,以相关性分析及循环特征剔除法(RFE)筛选特征,分别采用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随机森林(RF)、决策树(DT)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影像组学模型,选择预测效能最高模型输出影像组学分数(Radscore)。联合临床模型的独立预测因素及Radscore构建临床-影像组学组合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DeLong检验评估并比较3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肿瘤边缘(OR=38.907,95%CI 3.798~398.524,P=0.002)、供血/引流血管扩张(OR=11.702,95%CI 1.217~112.471,P=0.033)是高危GIST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继发耐药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临床模型;最终筛选出3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DT算法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临床-影像组学组合模型在训练集的AUC分别为0.874(95%CI 0.762~0.985)、0.882(95%CI 0.823~0.941)、0.963(95%CI 0.925~1.000),在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03(95%CI 0.608~0.998)、0.864(95%CI 0.768~0.958)、0.939(95%CI 0.861~1.000)。外部验证集中2位耐药患者均可被3种模型检出,组合模型准确度及特异度更高。结论 基于术前CT特征及影像组学建立的组合模型可有效预测高危GIST患者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继发耐药。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CT磁共振科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9533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1147 更新日期:2025-08-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保定市莲池区裕华东路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