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吡非尼酮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瘢痕形成及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

Experimental study of pirfenidone on scar form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ciatic nerve injury in rats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机构: [1]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2]河北大学 [3]涞水县医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细胞因子抑制剂 吡非尼酮 坐骨神经损伤 神经瘢痕 胶原蛋白

摘要: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细胞因子抑制剂吡非尼酮对神经吻合口处瘢痕形成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制作右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术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20只,分别给予0 mg/kg、25 mg/kg、100 mg/kg吡非尼酮混悬液灌胃。术后于第4、12周分别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电生理测定,然后取材进行Ⅰ型胶原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最终对实验结果进行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第4周,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周,低剂量组优于对照组(P<0.01),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P<0.01);神经电生理:术后第4周,三组之间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波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周,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增快(P<0.05),潜伏期缩短(P<0.05),波幅升高(P<0.05),且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P<0.05);Ⅰ型胶原蛋白沉积量:术后第4周,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神经吻合口处Ⅰ型胶原蛋白沉积量明显减少(P<0.01),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周,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神经吻合口处Ⅰ型胶原蛋白沉积量明显减少(P<0.01),且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减少更明显(P<0.05)。结论吡非尼酮能明显减少神经吻合口处Ⅰ型胶原蛋白沉积,有效抑制瘢痕形成,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2]河北大学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5100 今日访问量:4 总访问量:960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保定市莲池区裕华东路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