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非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

Differentiate solid psuedopapillary tumors of pancreas and non-functional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with multi-slice spiral CT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机构: [1]河北大学 [2]河北大学附属医院CT/MR室 [3]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CT/MR室 [4]保定市第二医院CT/MR室
出处:
ISSN:

关键词: 乳头状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摘要: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与非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FPNET)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8年8月术后经病理确诊的22例SPTP病人[男4例,女18例;年龄15~51岁,平均(31.5±10.1)岁]及12例NFPNET病人[男4例,女8例;年龄49~79岁,平均(56.8±14.2)岁],术前均行CT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2组的病灶位置、密度、钙化、钙化位置、边界、强化峰值出现时相、环形强化、导管扩张及远处转移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的病灶长径、强化幅度进行比较。结果 NFPNET组发病年龄[(56.8±14.2)岁]高于SPTP组[(31.5±10.1)岁](t=-5.454,P=0.001)。2组的边界、有无钙化、强化峰值出现时相、强化幅度、有无远处转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TP组边界较NFPNET组清晰;NFPNET组肿瘤钙化者少于SPTP组;SPTP组强化峰值多出现于门静脉期,而NFPNET组强化峰值多见于动脉期,且强化幅度较SPTP组高。NFPNET组发生远处转移者多于SPTP组。2组间肿瘤的位置、长径、密度、钙化位置、有无环形强化、有无导管扩张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及非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河北大学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5100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960 更新日期:2025-05-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保定市莲池区裕华东路212号